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成立于1991年2月,是国家级饲料科学专业研究机构,肩负着全国重要饲料科技基础性工作、重大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以及科技转化应用等任务,致力于解决我国饲料业与现代养殖业中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科技重大问题,是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领域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科技创新
研究所科研实力、学科和团队竞争力不断提升。自“十三五”以来,研究所新增主持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课题83项,在研百万元以上课题56项,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课题24项、国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项目1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与交流项目1项、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优秀青年项目3项、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53项,院重大选题/重点任务3项,累计获得资助经费2.17亿元。
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13项,院奖1项,中国专利优秀奖7项,授权专利238件,软件著作权58项,发表SCI论文678篇,分别获得国家二类、三类和五类新兽药证书7项、2项和1项,获转基因微生物安全证书5项,制定发布国家、行业标准11项,出版各类科技著作59部。
二、成果转化
研究所强化所地、所企合作,完善成果转化制度,推进成果转化队伍建设,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十三五”以来,与大北农、中牧、中粮、广东温氏、帝斯曼、嘉吉等300余家企业开展合作。研究所先后派出28个专家团队,共计150余人次赴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帮扶工作,共计组织培训186班次,培训基层从业者2.1万人次,3名同志获得院级以上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围绕主责主业,申报并获批建设4家“科技小院”,分别为“河北廊坊水产饲料科技小院”、“北京昌平牛羊科技小院”、“河北廊坊生猪科技小院”、“河北涿州蛋鸡科技小院”,通过科技小院开展实用技术集成、培训和服务活动,切实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设有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兽药学和食品科学等5个学科方向及前沿交叉学科,下设活性肽与饲料、家禽营养与饲料、反刍动物营养与饲料、水产微生物与饲料、新兽药与免疫调控、饲料加工与质量安全、饲料资源与生物转化、猪营养与饲料、水禽营养与饲料、宠物营养与食品、饲料质量与安全等11个创新团队,及中草药饲料化利用研究、饲草资源与应用等课题组。
研究所人才队伍建设梯度推进,人才规模不断扩大。在编在岗职工99人,其中研究员32人、副研究员39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人数占在编职工总人数的71.7%。在站博士后12人。建所以来,培养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获“杰青”项目资助2人,“优青”项目资助3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农业农村部神农英才领军英才1人、神农青年英才1人。现有农科英才9人,其中创新型领军人才3人,杰出青年英才4人,优秀青年英才2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3人,北京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5人。
四、科研平台条件
研究所聚焦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完善科研平台建设,设备设施不断完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现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国家畜禽水产微生物种质资源库(北京)、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省部级平台:农业农村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饲料源性因子风险评估实验室(北京)、农业农村部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饲料分中心、转基因生物饲用安全评价与检测中心、国家水产饲料安全评价基地、饲料安全评价基准实验室、饲料工艺标准参考实验室、饲料中药物基准实验室、奶牛营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营养品质评价鉴定机构。2个试验站:苏尼特右旗饲草产业实验站、西北草畜与中药材产业试验站。1个检测中心:饲料检测与安全评价中心。
“农业农村部饲料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平台综合评价为优,“饲料中药物基准实验室”通过CNAS实验室认可和兽药GCP监督检查。平台重要设施和设备在科技部、财政部大型仪器开放共享评价考核中获评良好,科研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不断提升,有力支撑了研究所各项科研工作。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研究所与国际一流大学、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业务联系,与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及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挪威生命科学大学及挪威科技大学、丹麦奥尔胡斯大学、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日本大阪药科大学、东京大学、韩国农村振兴厅畜产科学院及韩国檀国大学(Dankook University)等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内容不断增加与深化。
“十三五”以来,研究所签订中国与古巴辣木应用合作协议、中国-欧盟饲料霉菌毒素脱毒技术合作框架协议、饲料所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等国际合作协议、框架协议及备忘录 17项(次);新建饲料所与挪威生命科学大学联合实验室、中国-挪威鱼类消化道微生物联合实验室和国际水产动物消化道微生物研究联盟等6个国际合作平台。请进派出专家260人次,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政府间国际合作专项资助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1项,组织召开国际学术大会和论坛14场。聘请国际导师8人,培养来自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等国留学生及进修人员28名。